新系统登录
旧版
三智三联

学好辨证痛经,让你门诊量大增(上)

网站首页    中医科普    学好辨证痛经,让你门诊量大增(上)

痛经是妇科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,表现为女性患者经期前后或行经期间出现不同程度下腹部疼痛,严重者可出现恶心、呕吐、晕厥等症状。根据女性特有的生理结构,将痛经分成两类,即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。经过妇科检查,排除继发性痛经的痛经患者,属于功能性痛经,即原发性痛经。由于痛经的高发病率、高覆盖率、高波及率,临床上痛经患者非常多。在我国,痛经发病率为33.19%,原发性痛经占痛经90%以上。中医学称痛经为“经行腹痛”,通过合理辨证用药可让原发性痛经及其伴随症状减轻甚至完全根除。

 

(图片源自网络,如侵立删)

 

一、阳虚内寒证

 

阳虚内寒证痛经以小腹冷痛、痛连腰骶,喜按喜揉,呈周期性发作为主要特点。临床上可予以温经汤加减治疗。温经汤出自《金匮要略·妇人杂病脉证并治》第二十二篇,为妇科调经名方,以温通、温养为主兼以祛瘀。方由桂枝9g,吴茱萸6g,当归9g,川芎9g,制香附9g,赤芍12g,炒牡丹皮6g,麦冬9g,血竭5g,炒党参12g,炙甘草6g,姜半夏9g,生姜6g组成。

 

 

方中桂枝温通血脉、吴茱萸暖肝、温胃、下气,散寒止痛,当归养血止痛,川芎活血行气止痛,香附疏肝理气、调经止痛,丹皮清血分虚热行血,麦冬养阴清热,赤芍清热活血,血竭散瘀止痛,党参、甘草益气健脾,半夏、生姜辛开散结、通降胃气。全方温经养血,行气祛瘀,使阳气充而阴寒除,肝气疏而瘀血散,则痛经自愈。

 

 

小腹冷痛明显,去丹皮、麦冬,加肉桂,小茴香;寒凝气滞,小腹胀痛明显加乌药;疼痛甚加细辛,没药;经血夹血块多者加红花,茜草;经前乳房胀痛明显加青皮,延胡索,柴胡;腰酸加续断,炒白术,怀牛膝;气虚乏力加黄芪,炒白术;腹泻加炒白术,茯苓;夜卧不安加夜交藤,茯神。

 

二、寒湿凝滞证

 

寒湿凝滞证痛经临床上以经行小腹冷痛,得热痛减,形寒肢冷,小便清长,经量少,色紫黯有血块,带下量多,色白质稀,舌质黯淡,苔白,脉细,脉沉紧为主要表现。临床上常可予以温脐化湿汤治疗。温脐化湿汤原方来自《傅青主女科》,为了加强行气止痛、健脾除湿的功效,现代用药在原方基础上加入香附、川芎、当归、桂枝、陈皮。具体方药如下:炒白术30g,白茯苓10g,香附10g,桂枝10g,炒扁豆10g,炒山药15g,巴戟肉15g,白果15g,莲子15g,当归15g,川芎15g,陈皮15g。

 

 

方中白术为君,燥湿以利脐腰之气,茯苓、陈皮合用健运脾气以化湿邪,加强白术功效又可防湿久化热;巴戟天温肾阳解少腹冷痛,以白果为引,使巴戟天之甘温入任脉,温化寒湿;山药、白扁豆、莲子健脾益气利湿,固护冲脉;香附为血中气药,理气调经,气行则血行;桂枝温经助脾阳而化寒湿。

 

 
临床上原发性痛经患者,主要常见以下四种证型:寒湿凝滞证、阳虚内寒证、气血虚弱证、气滞血瘀证。由于篇幅有限,气血虚弱证、气滞血瘀证我们下篇文章再进行详细的讲解。
2022年8月16日 09:00
浏览量:0
收藏